公元前221年,秦王嬴政经过漫长的战争,最终征服了六国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。为了彰显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,嬴政认为自己具备三皇的德行和五帝的丰功伟绩,因此他将“三皇”的“皇”和“五帝”的“帝”两个字结合在一起,创立了“皇帝”这个新的称谓,从而被尊称为始皇帝。
嬴政花费了十年的时间,成功结束了延续五百多年的战乱,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的大统一。
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,历史上经历了超过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。那么,这段五百多年的历史算属于哪个朝代呢?我们为什么要将这一时期称为春秋战国呢?
简单来说,春秋和战国虽然紧密相关,但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。春秋指的是春秋时期,而战国则是战国时期。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点在于,它们都属于同一个朝代——周朝。尽管周朝并未完全灭亡,但当时周朝的实际权力已经名存实亡,真正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各个诸侯手中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周天子往往只是一种象征,诸侯之间的争霸才成为主要局面。

春秋是什么?
“春秋”这个名称其实来源于一个简单的传说。据说在春秋时期,鲁国的史官将各国发生的重要事件按年、季、月、日进行记录。由于一年分为春、夏、秋、冬四个季节,因此这部编年史就被称为“春秋”。
春秋时期的开始可追溯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——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。为了逗笑宠妃褒姒,周幽王多次无缘无故地点燃烽火,玩弄各诸侯。然而,当真正的敌人来袭时,各诸侯已不愿意前来救援,最终导致了周幽王被杀,东周的建立与西周的灭亡。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。
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位皇帝。他去世后,诸侯们推举他的儿子周平王继位。为了躲避犬戎的威胁,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至洛邑,这一举措标志着东周的成立。西周灭亡,东周崛起,但周朝的强盛已不复存在。各诸侯国之间争斗不断,彼此争霸。东周共经历了25位君主,持续了515年。可以说,东周的成立象征着春秋时期的开始,而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总时长超过五百年,其中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各约持续两百多年。

战国指的是什么时期?
春秋时期结束后,进入了战国时期。那么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在哪里呢?春秋时期经历了两百多年的诸侯之争,经过多次战争,原本众多的诸侯国数量大幅减少,然而国家之间的战争却愈加频繁,甚至出现了大国兼并小国的现象。春秋与战国虽然看似相似,但实际上差异很大。在春秋时期,尽管周朝衰退,但周天子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;而进入战国时期后,周朝几乎崩溃,周天子几乎失去了所有实权。关于战国时期的起始时间,历史上有多种说法。一般认为,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5年,也有观点认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3年,那时韩、赵、魏三国联合推翻智氏统治,开始了三家分晋的局面。另一个说法认为,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晋为诸侯,这也被视为战国时期的开始。
《资治通鉴》这部历史著作指出,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03年。它通过“三家分晋”这一事件,展示了周王室的衰落和各地诸侯争雄的局面。
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,都是东周历史的一部分。随着周朝王室的衰弱,诸侯们为了争夺中原的霸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战争。虽然春秋和战国的起始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,但它们的结束时间却十分清晰——那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,建立秦朝的时刻。自此,长达五百多年的乱世终于画上了句号,秦王嬴政的统一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。